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智库之声 > 正文

智库之声

Sound think tank

朱永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1-13 访问次数:387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这也是论坛的主题“教育创造美好生活”。我们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的判断,揭示了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也为我们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务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刚刚当选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务。这也是十九大报告再次把教育作为民生的第一个问题来论述,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的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教育的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除了北欧的一些国家,如芬兰、丹麦等对自己的教育满意度会比较高一点外,大部分国家,包括美国和日本等在内,都对自己的教育不很满意。当然,因为我们总是向往着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所以这种不满意恰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怎么破解这个问题?我们论坛用了一个副标题,这就是“激发教育活力”。

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很短时间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相比,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状况更为突出。我国的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社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还不平衡,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发展还非常不充分,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还不高,教育改革的空间仍然很大。

如在学前教育方面,普惠性幼儿园资源供给不足,高素质幼儿教师严重短缺。在基础教育方面,学生课业负担重,应试导向的问题依然严重。在职业教育方面,劳动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进城务工人员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缺乏职业技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高等教育方面,追求学位点和排名榜的教育GDP等问题仍然突出。

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首先表现为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就是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的教育职能为突破口,建立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激发每所学校的活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把全社会的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源源不断地引入教育,让教育更有活力。这也是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基本路径。

应该承认,现在中国的财力资本与人力资本还没有进入教育。最近财力资本开始关注教育,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因为,资本总是逐利的,但在逐利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引导?怎么让它变性?美国的许多知名的大学民间资本非常多,但他们是非营利的。我们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义务教育的非营利,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资本本身的逐利性,怎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而且让它朝着更好的非营利方向发展?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大量的社会机构和公益机构。相对而言,我国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不够的,这个题还是没有破。

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其实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两个字——“解放”。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是全世界少有的,只要我们给舞台、给机会、给政策,解放以后释放的能量是惊人的。学校、教师能够做出我们想像不到的事情,许多创新的东西都是在没有被发现、没有被管理的时候自发冒出来的。比如马云的淘宝,如果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能出现的。它是在管理部门“打瞌睡”的时候成长起来的。我们要把这种“打瞌睡”的机制改变为主动鼓励的机制,更好地鼓励教育内部和外部去创造,这样的变化就可以激活我们民间的活力。现在我们的学校管得太死,学校校长一年开会的时间非常之多,有统计说每天要五个小时以上。没有真正的自由,包括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行动的自由、时间的自由,教育是无法有活力的。

如何激发教育活力

这里,围绕如何激发教育活力的问题,围绕如何办更好的教育的问题,我再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第一,更好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大放管服的力度。真正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曾经说:“‘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中国教育问题的主要症结,还在于管得太死,统得太多,结果经常是要么“一窝风”,要么“一刀切”。因此,当务之急是发挥学校、社会、政府部门各自的职能与积极性,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该管的管好,该办的办好,该评的评好。要更多地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财政、信息服务等方式或杠杆指导和监管,推动治理工作从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管理为本向服务为本转变。

第二,更好的教育,需要树立法治思维,真正落实依法治教,将各个方面的治理力量约束在法制的总体原则下。坦率而言,很少有机构真正从内心愿意去放权。如果没有真正的法治进一步地明晰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政府不该管的,教育的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教育的立法太滞后了,学前教育没有学前教育法,你怎么管理?教育上,能否更多地搞备案制而不是审批制?真正的有效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建立备案对教育的发展更有积极意义。如办学校,达到这个条件就可以先备案,因为审批周期很长,会增加办学校的风险,也会吓跑许多投资者。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教育,是因为进来以后风险成本太大。

我们建议,一方面要形成问计于民的教育民主决策机制。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法律法规保障,释放教育机构办学热情,规范教育机构办学程序,引导教育机构治教的程序性安排,确立教育机构的法人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将各种教育行为约束在法制原则下,对教育体系及各个子系统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教育主体能够全身心地行使教学工作。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社会单位、个人捐赠教育事业,给予包括税、费方面的优惠。

第三,更好的教育,需要加大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力度。比如,在幼儿教育阶段,能否发展一些“居家式”幼儿园?我刚刚从新西兰回来,他们的法律规定,一个经过培训的母亲在安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家中带四个孩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政策,也可以缓解一下目前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在普通教育阶段,能否鼓励一些小微学校(ALT学校)?现在我们办学条件规定得太严格,其实,应该鼓励利用社会实施办学,鼓励小规模的学校。小规模学校更容易进行因材施教,更能够进行个性化教育,也更方便转型。能否打通学校教育、网络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壁垒,减少教育资源的多头配置和重复占用?能否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三者融合贯通?比如,在职业教育方面,能否请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农民工相对集中区域开设集中教学点,结合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设计更加务实高效的培训课程,以及规范市场价格和培训讲师质量等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工能够边打工养家、边上学培训,甚至通过学分累计的方式获得学历?新加坡的文化部长跟我讲,他们最近对二十五岁以上的的成年人每人发放了五百新币,鼓励成年人接受职业培训。我们能否先从进城农民工开始,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选择职业培训?现在整个劳动者的技能训练机会非常少,也非常不方便,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他们是不开放的。他们在就业之前没有经过培训,就业以后也没有继续培训的机会,我们能不能把培训送到农民工的门口?夜间和周末能不能开出来,用学分制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能否借鉴西交利物浦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模式,既满足部分人群不出国的留学需求,也为国内高等教育带来了竞争局面。

第四,更好的教育,需要构建统一的“全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服务支持。通过搭建平台,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级各类的在线教与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查询、问题咨询建议、在线业务办理、学分银行、学籍学历认证等相关服务;为教育参与者包括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企业资质认证、政策咨询、事务办理、监督审查等服务。我们正在探索的学分银行就是一种努力。这个学分银行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积累、转换的学习模式和教育管理制度。它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我们设想应该构建一个统一的全国学分银行,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在上面记录和呈现,贯通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打通各个学习阶段、各种学校之间的壁垒。从生下来以后一个人所有的学习历程,包括参加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的学习,包括自己的阅读的情况等等,都可以通过学分银行原生态地记录下来。现在我们考核一个人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看他的考试成绩,未来应该从结果管理变成过程管理,动态性地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这样全国统一的教育平台非常重要,现在所有的教育评价都是碎片化的,没有办法把以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历程整合在一个平台上面。建议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体系关键这样新型的平台。

第五,更好的教育,需要更加重视教师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大教师培养的开放性,鼓励重点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工作,鼓励政府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鼓励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机构的壁垒,鼓励退休知识分子和社会志愿者到农村边远地区从教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活力。

第六,更好的教育,需要充分前瞻科技发展对未来教育的影响,积极强化互联网对教育公平和效率的推动作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正以超出人们预想的速度发展,一个又一个互联网技术的爆发点,将各行各业引入新境地。名课、名师等原本有限的各类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时代大潮冲击,将会对教育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将给教育创造哪些新的突破性发展?将给传统教育带来哪些颠覆性挑战?将在未来的学校形态、教学模式、学制设计、教师培养、学习方式等方面,带来哪些创新的机会?以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去思考,以互联网特点去部署,当我们面向未来而布局,提出适应教育结构性变革的措施,就能赢在未来。作为人工智能的强国,我们的教育完全可以借鉴商业的淘宝、金融的支付宝、交通的共享单车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需求。

第七,更好的教育,需要记住教育的根本目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最终极的目标,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更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真正快乐、自主地学习,能够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到底要做什么?其实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充满着挑战和快乐,但现在我们很多学校的孩子是不会笑的,没有办法从心底涌动幸福,这是因为我们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大纲和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各种可能性、多样化的学生培养成为同质化的“标准”人才,这样的教育,是培养了一个英雄和无数失败者。这不是教育的方向。未来的教育评价一定会有根本性的变化,难道没有评价和考试国家的竞争力就不强吗?人的本性有探寻世界的好奇心,也有追求智慧的本能,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就足够了。现在我们整个的知识体系太难了,完全没有必要这么难。相对而言,我们对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基本生活的技能,基本的人生价值的追寻,确远远不够重视。让一个人做他最喜欢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做他们喜欢的事情、选择他们喜欢的专业和职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教育也会更加有希望。我们的路还很长。所以,我们要对教育有更大的期待,尤其要鼓励民间各种各样的探索。多一点宽容,教育才能从容,让人们去尝试,把更多的自由给教育、给学校、给孩子,让他们去想去做去发现去探索。

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

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Better education,Better life。这不仅是党中央的倡导,更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自觉。更好的教育,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好的教育,本身就是更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更好的教育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现场互动

嘉宾:你们都是当年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精英和学霸,为什么今天却有一种强烈的改革情怀和期盼?

朱永新:我们这些人不是学霸,因为不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应该是在比较自由和宽松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正是在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今天李希贵老师讲的是有道理的,学校需要提供一个更方便、更美好、更理想的环境,让学生在这里得到更好的成长,因为这里有更多的资源和帮助。高考的经历和工作的经历都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因为大的教育背景、大的教育环境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时代都有一些人会自由地生长,即使在现在压力如此之大,应试如此之强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人能够脱颖而出。无论在怎样的学校,总有一些人会自由生长,总有一群人是怀有着好奇心的,总有一些特殊的天才。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管得太多,我们现在还是管得太多,管得太死。

朱永新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400余篇;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版权输出至美国、韩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是当代教育家中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屡屡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27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他践行的新教育理念,已经深刻改变了200余万实验校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本文网址: http://www.taishanedu.com/info/334.html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

电话:0536-2108128

邮箱:taishanjiaoyu888@163.com

地址:潍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健康东街6787号潍坊文化创意产业园

泰山教育智库泰山教育智库 潍坊教育潍坊教育二维码 亲子共成长亲子共成长二维码

CopyRight©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 版权所有 Taishan Education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1146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公示信息
鲁ICP备1601034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