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智库之声 > 正文

智库之声

Sound think tank

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1-10 访问次数:381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雪梅教授在“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的主题报告。以下为朱雪梅教授报告全文:

首先感谢余胜泉老师组织的这场会议,从上午到现在我一直很认真在学习,我想在座的能坚持下来的朋友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听到现在我有四句话与大家分享。 我是用互联网的技术来支持我完成现在的笔记,在我的笔记里面写这么一段话: 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洗礼,我们不能拒绝技术的变革,也不能指望教育推动都依赖技术能够解决。有人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但我以为世界也不可能成为数据的独裁。希望“互联网+教育”不是概念的炒作,不是理念的诠释,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行动与可操作的方案。这是我今天听到现在的理解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跟大家分享交流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教育评价是教育下的一个领域,我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但实际上在我们整个教育环节中恰恰是被忽略的一个环节。

  

  我先提出四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来思考,首先请大家做一个价值的判断:您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撬动教育评价的变革吗?数字化教育评价的喜与忧是什么?数字化教育评价的触角到底伸向哪里?大数据技术到底如何服务于教育评价?

  我不会技术,但是我知道教育的黑洞在哪里,我知道学校教育的需求是什么,我知道课堂中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因为我有二十五年时间在基础教育的摸爬滚打。我的答案是,我相信教育技术能够变革能够变革教育评价。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策的呼唤,今年刚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一些指导意见,写到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这份文件里面对教育信息化应用有特别诠释。再看一下2013年教育部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对所有的中小学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引领、指导高考的改革,所有学校都将目光投向这分文件。文件给我莫大的鼓舞,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要建立评价的资源平台,建议组织专业机构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促进资源共享,各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综合评价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评价工具,为开展评价、改进工作提供技术的支撑。

  

  我们现在到底评价的平台、技术支撑在哪里呢? 我大致把教育评价构成分为这样的五个大纬度,宏观角度是教育绩效的评估;综合性评价是对学校进行评估,我更关注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评估;微观角度讲是课堂教学的评价,学业质量的评价,(现在倡导学业质量的综合评价),还有考试成绩的检测。现在相关技术对评价的研究主要关注考试、检测,但是如果只有考试,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们的实践和做法,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怎么样开展评价。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探索,一个是“互联网+”课堂教学观察,一个是“互联网+”校本教研的评估。首先我想问,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听评课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我做过十一年的教研员,我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公开课听评课的现场,老师会带着一摞作业本去批改或者带着小说,现在用手机去刷屏。我希望能够改变这样的一个场景,不再使用纸质的传统评价的方式。 所以,你有没有想过让手机、平板电脑这种移动终端成为课堂评价的工具呢?

  我开发了“多元交互式”课堂教学数字化的课堂观察平台,我比较关注评价,对评价研究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也喜欢技术。在1998年的时候,我应该是扬州市第一个用网络教室来进行上课的实验者。但是非常可惜,自从我离开那个学校以后,那个学校再没人用过网络教学。将我们设计的专门化的课堂观察量表嵌入到网络平台中,用移动终端在听课的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行为信息以及一些数据,然后通过后台的计算与图形化的处理以后,为评课提供了客观的量化的证据。希望能够实现科学的课堂的诊断,达到矫正偏差性教学行为的目的。

  

  去年这项成果使我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我认为它是一个支撑性的工具。我希望能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表面是鼠标与纸笔的斗争,但实际上是思想理念的一种变化。第二,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第三,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第四,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第五,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题单一的问题。所以,我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多元交互评价。

  

  在十多年时间的研究过程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想回答我们课堂观察到底观察什么。我大概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课堂观察体系,我认为如果把课堂教学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话,那么我会将这个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即物质系统、观念系统和行为系统。如果大家认同这个观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课堂教学子系统中最活跃的是哪个系统呢?我们可观可查的是哪个子系统呢?一定是行为系统,因为行为一定是思想的体现,通过行为可以推知背后的观念,物质系统相对来讲变化比较小。我把行为系统分为四大维度,即专业表达行为、媒体应用行为、课堂评价行为与课堂组织行为。这四大维度中,每个学科都有特有的语表达方式,专业表达行为是各不形同的,其他三个维度都是通识性的。因此我制定了我制订了课堂教学评价观察的一级指标,共有17项,并且一级指标是有交叉的。

  

  以地理学科为例,专业表达行为跟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异。我们很强调板书板图、图像解读、课堂实验、地理思维结构的表达、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些与其他的学科有很大的差异。课堂评价行为,提问、理答、检测、反馈,形成逻辑链。媒体应用行为,如纸媒教材应用行为、传统媒体应用行为和现代媒体应用行为。课堂组织行为,也就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如维持学习规则行为、课堂时间管理行为、合作讨论指导行为和突出事件处理行为等。

  实际上我将这些有关的指标维度设计为课堂观察的工具表嵌入到平台中将标准制定出来。怎样在课堂听课的45分钟时间里获取教与学的行为,我给大家举一个课堂提问的例子。我在设计基础需求的时候跟程序员提出,系统呈现的界面一定要比淘宝网购物要简单,这样才会有人应用。

  

  这是我上一节初中地理课的一个关于课堂提问的界面,有三部分:教师提问、学生应答、教师理答。课堂中用键盘或者输入文字,记录教师提问的问题,如假设地球自转周期变成或变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通过点击鼠标获取信息,问题的类型分为描述性问题、判断性问题、论证性、归纳性、操作性的问题。学生回答很有意思,比如:如果时间变短睡觉的时间会很短,我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获得答案的途径,我选择的是讨论,应答的形式我选择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应答的水平我选择的是基本准确,教师理答没有记录。这样一节课下来全部提交之后,就可以获得每个观察的统计数据。比如这节课的指向性100%全是明确的,每个问题都能把学生引向一个正确思考的方向。在评课的时候,我们根据这些数据来进行教学行为的分析,哪些行为是可以减少的,哪些行为是可以增加的。再在比如说解答方式,打断和待答是没有的,不理睬、批评都是0%,追问或补问是33.33%,直接评判是22.22%,组织评议是44.44%。可以看出能够有接近一半的问题会组织同学之间生生互评,反映了这个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再比如说问题的类型,描述性问题有20%,判断性问题为50%。我们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一半的问题是判断对或者错,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比较浅,要改进提出的问题。然后超出性的问题是没有的,这一节课讲的是地球的自转,我们就会向老师提出,应该让学生操作地球仪让,这些 数据就为改进课堂提供了客观量化的证据。最后写出评估结论,这样就达到了对课堂教学评估定型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现在都很倡导以学论教,那么我们在课堂中怎么获取学生学习的行为信息,如何判断学生学习参与率和学习效果呢?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标,分别代表讲台和学生的座位。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排列顺序预设学生的座位,可以是秧田型也可以是围坐型。我在这一节课观察八个学生,看这八个学生在课堂中用到哪些学生行为支撑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打开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有那些发展差异。实际上我使用了互动分析分类的思路来建立一个对话框。我把学生学习行为列出来,包括倾听、阅读、思考、讨论书写、配图、提问、实验、计算、评议等,就可以每个学生在完成第一项学生任务的时候用到了哪些行为。将所有的数据都采集出来,汇总后就能够判断全班每个孩子的参与率。

  

  我就简单介绍到这,我希望平台首先得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更重要的是能够科学的引导课堂观察的进程,有逻辑的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多一个环节,或者说要求老师要预先在平台中形成新的课堂观察任务。然后是现场听评课,使用手机、平板都可以。根据这些已经对可视化的观察结果进行了研讨,研讨的时间和对数据的分析会超过听一节课、两节课的时间。观察的结果是以可视化形式呈现的。

  

  后台的管理比较强大,我把一节课获取的信息称之为小数据,但是我很希望,未来当课业足够多以后可以成为大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每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分析出来。当然,还有一个美好的实践愿景,我希望课堂观察能够从经验的、主观的判断走向科学的数据分析。 我相信信息技术能够推动教学评价变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能够不断校正偏差性的教学行为,促进师生发展。我们对年轻教师进行追踪研究,他们的成长速度很快。在现在做教研的时间段,任何一位到扬州工作的年轻教师,不出三年的时间,我一定可以将他打造为优秀的教学能手。 如果说“互联网+”课堂观察等于什么?我给一个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教学评价。

  我给大家呈现一下我们刚刚升级版的平台,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角色登陆,对每一节课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学校领导可以看到对每一位老师评价的数据,可以与整个教研组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全校比较。还可以根据需求筛选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我以一个教研组长的角色来登陆,教研组长比普通的老师多一个后台管理功能,能够添加新的观察任务。我们已经设计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媒体应用、师生交往、问题提问、专业表达等。其中专业表达有已经设计好16门学科,有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教学过程的实录,交互研讨的论坛,上课者的自我反思,还有一个教学综合评价表,可以用于听完课之后,形成一个完整概念。不是每一节课,都能用到每张表,而是根据需求来筛选应用。

  下面想跟大家分享教研评估的一些内容,我很希望教研评估也能迈入数字化时代。根据我多年的教研员和管理经验,传统的教育评估有堆积如山的档案材料,学校的教研是评估教研的管理,每过一段去各个教研组、备课组搜集记录、备课笔记、教学反思等。十几年来对校本教研如此倡导,但是从没有对校本教研的制态进行过评估?对于这个问扬州市教育局的领导还是非常有远见的,将这个评估任务交给了我。

  

  舞阳县有140所学校,如果每个学校提交10盒档案袋,肯定能堆满整整一个大仓库,为了能够把自己解放出来,我就建立了一个校园教育教学评估平台。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来建一个校本教研的网上教研平台,并且网上教研产生的所有数据都传递给专家评审系统,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改革当前校本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教育信息化校园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教育评估的手段从经验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常态教研活动受到时间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评估的主观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品质与管理效率。

  

  学校层面有教育规划、组织、实施管理,教研组可以开展主题研讨、课例研究、课程开发,备课组可以集体备课、教案研制、学生测评,教师个体可以进行教学反思、论文创作、观点交流等。常态的过程化的校本教研的活动都在平台中留下记录的痕迹,教研的成果也都在平台中留下来。我们倡导这八种教研的方式都嵌入到平台中,引领学校开展智慧的校本教研工作。

  

  总体上来说有两个大系统,一是学校申报系统,学校进行校本教研,以及教研信息上传,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存储空间。我将评估的指标与标准都嵌入到平台中,各个指标都有标准。 专家评审就是根据高考阅卷的思路来进行设计的,把评分标准设计按ABCDEF等级设计好,专家流水性操作,保证客观公正。 对每一个学校提交数据进行比较,后台会自动转换分数,优势是低碳高效,标准透明,能够进行动态管理,是一种数据思维,客观公正。最后,总结为一个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我想说,教育评价的革命势在必行。希望我们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浪潮时代,能够携手共同的开展智慧的评价,一定要有数据的思维来变革评价的范式。谢谢大家!

 (来源:创新学习)



本文网址: http://www.taishanedu.com/info/332.html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

电话:0536-2108128

邮箱:taishanjiaoyu888@163.com

地址:潍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健康东街6787号潍坊文化创意产业园

泰山教育智库泰山教育智库 潍坊教育潍坊教育二维码 亲子共成长亲子共成长二维码

CopyRight© 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 版权所有 Taishan Education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1146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公示信息
鲁ICP备16010341号-4